【编者按】今天(6月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在上海正式开馆,“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同步呈现,无数人翘首期盼着前往新馆“一探初心”。为了帮助参观一大纪念馆的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能够真实亲切地感受我们党产生和发展过程,助力塑造中国共产党可歌可泣、可敬可信的国际形象,有一批上外人,怀着一份特殊的使命感,在开馆前付出了日夜辛劳——今年 1 月中旬,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中共一大纪念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其中的重中之重,是为一大新馆的党史展陈做好译介。在上外党委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校党委办公室临时设立专门编辑部,牵头协调组建了涵盖英、法、俄、西、阿、德、日这 7 种语言的近 40 名中外专家团队,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完成近 40 万字的文案译介任务。他们如何看待这一份神圣而艰巨的任务?译介文字背后有怎样的细节考量?这些上外人的故事,随着一大纪念馆今天正式开馆揭开层层面纱,来看媒体中英文报道。 《新民晚报》相关报道是翻译,也不仅是翻译!上外与一大纪念馆合力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今日(2021年6月3日)《新民晚报》特别报道“落后就要挨打”,华夏儿女都知道其中含义。如果请你将这六个字翻译成外语,掏出手机,各种翻译软件都能帮你做到“信”“达”。可仔细想想,直译得无论多雅致,对方或许都无法理解我们想概括的那段历史。这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师王育伟告诉记者的一个例子。